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

黃耆枸杞紅棗湯

從生理的角度看,人類有兩個關鍵的年齡,第一大關卡是40歲,因為40歲以後體內的SOD(超氧化物歧化酉每,可排除體內自由基)活性降低一半,褪黑激素分泌量也下降一半,整個人的抵抗力明顯變差,到了 65歲則進入第二大關卡,這些數值又再下降一半,身體日益衰老。所以, 40歲前後是一個人開始保養的關鍵。

尤其身為醫生,每天看一大堆病人、聽病人主訴,甚至吐苦水,還要教學、研究、演講……壓力實在很大,我的一些同班同學有不少是未老先衰,不是頭髮白了、禿了,就是一身病,還有人已經「去」了,老師輩的,得到糖尿病、心臟病、癌症……的人比比皆是,醫生是高壓的職業,如何養生尤其重要。

接觸中草藥,強化免疫力

身為口腔內科醫師,我經常接觸到以口腔黏膜疾病為主的免疫病患,醫生當得越久,就越發現,西醫對於免疫疾病的治療方法有其瓶頸,不是類固醇,就是免疫抑製劑,治療當然有急效,但長久使用副作用則太大。

透過與大陸學術交流的機會,我開始接觸中醫與中草藥,原本的想法隻是要找一帖經濟實用的中藥方,幫助病人改善身體機能,後來發現中草藥中的黃耆、紅棗可提升免疫力,自己先身體力行喝了半年多,覺得效用不錯,所以也建議病人回家試試看。
我把黃耆、紅棗的份量、做法印成小傳單,凡是來看門診的人,就給他一張,建議他們去中藥房抓個七天份的黃耆、紅棗回家熬來喝,可以促進人體活性,增強抵抗力。

後來,我又加上枸杞,把黃耆、枸杞、紅棗三味中草藥組合起來,大力推廣。不少民眾陸續反應,喝了幾個月之後,體質真的有改善,小孩喝了比較少感冒,一些婦女還發現皮膚越來越細緻有光澤,連以前的黑斑也變淡了呢!我自己也天天把黃耆枸杞紅棗湯當茶喝。

但是,我們夫妻兩人都是上班族,每天下班已累得筋疲力竭,誰還有力氣慢慢熬中草藥,所以老婆一開始根本懶得做,還說:「要喝就自己煮!」我隻好DIY自己動手做囉!

由於不斷有病患反應這帖中草藥,喝了效果真的很不錯,我便把黃耆枸紀紅棗湯的「美容妙用」告訴老婆,誰不愛美?老婆這下子心動了,天天主動熬來喝,現在,老婆對如何養生,比誰都更積極,如果我是理論家,老婆稱得上是標準的實踐家。

我在每個演講場合都會介紹黃耆、枸杞、紅棗組合起來的這一帖中草藥,以前在門診散發小傳單給病人帶回家參考,算一算,我親手發出去的傳單至少有二十萬張,長年累月的推廣,據說賣這些中草藥的人因此賺了不少銀子,但我把它當作是積德,所以有些朋友把這帖補身藥膳,用我的名字簡稱為「安迪湯」。

安迪湯的做法其實不難,二碗水加生黃耆4錢、枸杞3 錢、紅棗3 錢,以小火熬煮,濃淡不拘。如果嫌麻煩,也可以一次熬 7天份,放冰箱冷藏,要喝時再加熱飲用,夏天涼涼的喝也不錯。

安迪湯是溫補湯,黃耆可補氣補虛,枸杞可補陽滋腎,紅棗可補氣健脾,經常服用,可增強免疫、延緩衰老,平時多喝還能有效預防感冒。

如果想使頭髮茂密烏黑,可另外加 3錢何首烏口乾舌燥者,可以另加 3錢麥門冬、 3錢熟地;如果是呼吸係統氣管不好,就加 3 錢西洋參;如果貧血,可加入一、兩片當歸;另外加入 4錢黨參和4 錢刺五加,就有輔助抗壓、抗癌的效果。但是,有糖尿病的人,必須減少紅棗的使用量,以免血糖升高。

我也把安迪湯運用在臨床治療上,讓有口腔癌惡性轉化可能的糜爛型口腔扁平苔癬病患,或復發性口腔潰瘍、貝歇氏病患者,服用黃耆枸杞紅棗湯合併西藥免疫調節劑(levamisole)來治療,結果發現,不但疾病治療時間縮短,也大大降低復發率。

我從小就有嚴重的富貴手,到了冬天,雙手經常乾裂、脫皮,甚至出血,從一九九二年開始喝安迪湯迄今,富貴手已經改善不再發作,連以前當兵臉上曬出來的黑斑,也慢慢變淡了。

由於我經常四處演講,有時還一天連講數場,甚至還得即興來上一段清唱,為了保護嗓子,必要時我會泡些膨大海喝,或是在安迪湯中加一些五味子來護嗓。

大陸的朋友知道我對中草藥有興趣,每次赴大陸講學,他們都會送我一些最好的中藥材,所以我家的冰箱裡,隨時都放了黃耆、枸杞、紅棗這幾種藥材,而且都是上選材質,例如產自甘肅岷縣的黃耆王,來自寧夏最上品的枸杞子,另外,黨參、冬蟲夏草……等增強免疫的中草藥,也都是家中必備品。 早晨精力湯,活力的一天

我每天清晨大約六點至六點半起床,起床後先做 10分鐘養生功,讓筋骨活絡一下,接著再打坐 20分鐘,為一整天的活動儲備能量。早餐則是一杯安迪湯(黃耆枸杞紅棗湯)加一杯現打的蔬果精力湯,及五穀雜糧面包,有時候是自製水果口味的酸奶代替蔬果精力湯。

蔬果精力湯或酸奶都含有豐富的纖維,可讓腸胃道通暢無比,我一天通常排便兩次,毒素不會堆積在體內,自然神清氣爽,不容易疲倦。

蔬果精力湯的作法很簡單,取適量的芹菜、番茄、苜蓿芽、檸檬,加一些清水及果寡糖,用果菜機或果汁機搾汁,連渣一起喝。

每天還可搭配不同的蔬果變換口味,例如:葡萄(連皮)加鳳梨。

番茄、草莓、西瓜、果寡糖。番茄、紅蘿蔔、萵苣、甘藍菜(包心菜)、果寡糖。

這幾種蔬果精力湯都是我每天早上必喝的健康飲品。紅黃綠蔬果抗氧化力很高,排毒也好。

別讓今天的不愉快陪你入睡!8招讓你「更快樂」

 8招讓你「更快樂」 http://www.logosnews.tw/22881/
WHO發出警告,21世紀憂鬱症就像黑死病,即將成為全球危機;2012年,台灣人選出來的年度關鍵字是「憂」,求助精神科的台灣民眾超過220萬人,憂鬱、焦慮等常見的精神疾病,盛行率從11.5%升到23.8%,每4人就有1人受精神疾病折磨。
新的一年開始,不論大環境如何,設法讓自己快樂些,讓心理更健康,可避免大腦功能不穩定引發精神疾病。
維持心理健康很簡單,只要天天做到以下8個招數,身體自然會分泌可讓情緒變好的血清素、可提高專注力和活力的 多巴胺 、可提高當下應變能力的 正腎上腺素 、可讓自己冷靜下來的 腦內啡 ;此外,還可抑制具破壞性的壓力荷爾蒙-可體松,如果體內長期堆疊 可體松 ,會干擾記憶力、免疫力,引起心臟血管疾病或腸胃問題,一旦累積到臨界點,很可能因此崩潰,引發嚴重精神疾病,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提醒。
1.每天有「三能」:能笑、能動、能睡
●能笑
每天開懷大笑20分鐘,不僅能按摩內臟、刺激體內分泌腦嗎啡,讓心情放鬆,笑的過程會動到橫隔膜進而拍打到腸胃道,讓排便更順暢,身體更輕盈舒暢。
嘉義榮民醫院精神部醫師黃敏偉印象深刻的是,國外有所謂「 三米微笑理論 」,前方三公尺處看到鄰居、同事時就主動微笑,自己與對方整天都很開心,因為效果良好,美國知名連鎖沃瑪(Wal-mart)超市也開始推行,讓顧客感受到更好的服務,「心理健康應該變成全民運動,在生活中推行。」
●能動
常常聽到人們說「要活就要動」,這不僅能保持好身材,還可保養腦部,「避免用盡廢退,」這是前腦中風醫學會理事長許重義保養心腦的祕訣,能走就不要坐、能爬樓梯就不要搭電梯,讓自己經常保持在「動」的狀態。
●能睡
在潮州小鎮當眼科醫師的莊聰吉認為只要天天常動,自然就能睡。他早起固定到公園打2個小時網球,有樓梯絕不搭電梯,睡前再陪妻子快走操場10圈,讓自己汗流浹背後沖個熱水澡,躺在床上,很快就進入夢鄉,「走出戶外,大自然的陽光是遠離憂鬱不可或缺的一環,」他投報自述。
2.說出心事
只要發現自己不太對勁,怪怪的,最好能找好朋友或家人傾訴,即使亂聊一通也沒關係,總比悶在心裡好。當發現找親友這招也失效時,不妨試著找心理諮商專家談話,有助於整理自己內心雜亂無序的念頭。
3.唱歌
很多人應該有這個經驗,情緒低落時會躲在浴室傷心掉淚。試試看,讓浴室變成快樂的泉源,淋浴時趁著流水嘩嘩隨興唱歌,不要管歌聲是否優美,大聲唱出來,你會發現,梗在喉頭的情緒糾結,很奇妙地化開了。
4.每天做腹式呼吸
經常深呼吸可幫助心安定下來,也是精神科醫師引導個案放鬆身心的重要技巧。楊聰財建議每天做80次腹式呼吸,可分四段,每段20次,採鼻子吸氣、嘴巴吐氣的方式;吐氣時,想像正把內在的不快樂一點一點地吐出去,吐到盡頭;吸氣時,彷彿把外在陽光空氣美好的正面能量深深吸進來,身體充滿朝氣。
5.寫快樂日記
別讓當天的不愉快陪你入睡。 睡前回想今天讓自己開心的事,至少1〜3件,寫下來,會逐漸發現自己的心愈來愈有力量。
精神科醫師楊明仁滿懷理想開設精神復健中心,卻因年年虧損,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拔河,不免為錢苦惱煩心,他每天晚上寫日記,寫下今天哪些事做得還不錯,哪些事還能更好,持續至今五年多,他認為這是讓身心更添力量的好法子。
沒時間寫日記的人,睡前可以多禱告,感謝上蒼讓自己有機會與能力做成今天的事,想想明天的挑戰,哪些是自己能做的,哪些是自己無法控制的,就交給上天去煩惱,告訴自己不擔心,有盡力就好。
6.遇到不如意時,轉個念頭吧
每天難免有看不順眼、不順己心的事情發生,讓想法轉個彎,就可累積一點小平靜、小快樂,例如有些人臨老而悲傷,畫家奚淞卻自在看待:「我65歲拿到敬老卡後搭公車、捷運有優待,更可輕鬆看遍這個城市,多好呀。」
即使生病也可換個想法過日子。作家蔣勳緊急動心導管手術後(編按: 蔣勳:因病得福,體悟肉身最重要的功課 ),必須展開漫長復健,這位美學大師跟所有病人一樣身貼測量心跳的貼片走跑步機、踩單車,身體不聽使喚、狼狽不堪,聽到其他病友抱怨復健辛苦,他卻體悟生死,病後才知身體需要什麼,「這是最大的福氣,」他有所感。
7.做利他的事
「自利,快樂不會長久;利他才能得到真正恆久的快樂,」 經常開懷大笑的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認為,慈悲心能帶來真正的快樂,他鼓勵眾生像母親奮不顧身照顧子女的心情去幫助別人,快樂自然湧現。
106歲的新加坡國寶許哲也是一例,她長年熱心公益,省錢過日,47歲學習護理,68歲創辦養老院,90歲仍持續行善,活動力十足,常說自己每天都在喜悅中。
8.不只做身體檢查,還要做心腦檢查
台大精神科教授胡海國建議人人定期做精神健康自我測驗,發現狀況不佳時就要及早求助。為了推廣身心健康,他發願在全台灣各社區村里發展三萬個據點, 鼓勵人人每天善用壓力、心腦操練,「至少要做到三個態度:當下氣靜而不亂、當日充實而不忙、當生關懷而不惑」 ,讓自己在生活中培養對壓力和困境的耐受性,淬煉出更具彈性與調適能力的自我,這位被後輩稱為「快樂的行腳僧」微笑說著。

◎自我測驗:3分鐘知道你的腦功能健不健康
精神功能是腦的生理表現,多保養頭腦,避免產生壓力反應,可預防精神及心理調適功能出問題,胡海國教授建議定期自我評量,發現狀況不佳時,要及早求助。
① 一個月來,覺得自己每天日常生活的起居有規律。
② 最近這一個月,每天晚上能定時上床睡覺。
③ 這個月來,每天早上醒來覺得精神飽滿,感覺到活力充沛。
④ 最近一個月來,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安排一段放鬆時間。
⑤ 這一個月來,覺得自己每天皆能認真做事。
⑥ 最近一個月來,覺得自己每天會關心到別人。
⑦ 最近一個月來,每天均感受到自己過得有價值,有意義。
⑧ 這一個月來,每天臨睡前都覺得自己過得很充實。
⑨ 最近一個月來,有參與各種社交活動,例如親友或同事聚餐、聚會、聽演講、郊遊、爬山、逛百貨公司、教會、廟會活動等。
⑩ 這一個月來,有機會和親友同事聊天,分享生活點滴、談新聞、聊工作、家事等。
/計分方式
一直有:5分
經常有:4分
偶爾有:3分
很少有:2分
都沒有:1分
/計算總得分請x2,結果如下:
● 80分以上:恭喜你,腦功能良好
● 60~80分:尚可,繼續維持並多一些努力
● 60分以下:有待加強,重新審視並安排工作和生活吧
(資料來源:精神健康基金會)

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

芋頭糕

好友開始做年糕來吃,還送來芋頭糕和馬蹄糕给我試,芋頭糕加上元貝和雞湯,馬蹄糕加上椰计,物料確實豐富,但卻不是我的style,我喜歡簡單食材,烹出食物的原味。今年我就提早做糕,回她一小底芋頭糕,希望她能欣賞芋頭糕中的简樸味,鬆化的芋頭粒,带有芋頭香、蝦乾鲜和臘香的幼滑糕底。我今午獨自在家,就拿此糕當此午餐,一口別人的,一口自己的,那份滿足開心實難形容。好友嘗過都說好味要食譜,識我之人,都知我是無譜的人,所以特別編寫一次給她,順便和大家分亨,也實在很久沒有更新個網誌了。


材料:
  • 芋頭 12兩(450克)
  • 粘米粉4兩( 150克)
  • 水 3杯半
  • 油 半湯匙
  • 乾蔥4粒切細
  • 臘腸 2條
  • 臘肉半條
  • 冬菇 4隻(隨意)
  • 蝦米 1兩
調味料:
  • 五香粉 3/4茶匙
  • 鹽 1 1/4茶匙
  • 胡椒粉 酌量



做法: 
  1. 芋頭去皮切粒
  2. 冬菇洗凈浸軟,切粒。臘腸臘肉拖水切粒。蝦米切粗粒。燒熱油鑊,加乾蔥爆香臘腸,冬菇及蝦米,盛起一小半待用。
  3. 跟著加芋頭粒入鑊中爆香,放入2杯煮滾的水及調味料,煮至滾起。
  4. 粘米粉放入1杯半水中拌勻,逐少加入上項材料中成濃糊狀,慢火拌煮至方位差不多熟,倒進塗了油的 8吋糕盤中。用膠刮掃平表面後舖上2項材料。用大火隔水蒸30分鐘。用筷子插入中央,如沒粉漿黏著,表示熟透即可。
P.S. 我自己吃會落一條臘腸,而不舖面